攝影講座


鳥類生態攝影

文:牟松

一、前言

攝影的科技愈來愈發達,愈來愈進步,隨著科技的進步,相機的功能與智慧也精進了,使用者不必調光圈、快門、焦距、底片感光度等等,只要框取拍攝的主體,按下快門一切就OK。由於相機的自動化及器材易於操作,對於攝影理論不甚了解的人,照樣可以過關斬將、勇奪金牌。攝影的竅門,似乎為科技搶盡了先機,這將使攝影的表現逐漸的沒落,而攝影的樂趣,除了聽快門的卡喳聲外,以自己思想調整光圈、快門,將自己的意念表現於畫面上,則頗有成就感。另外由我們自己意思操縱攝影器材,而不是被器材所奴役,使用智慧性的相機,就無法隨心所欲。

二、生態習性

鳥語花香、蟬鳴枝頭,正是攝影的季節,而生態攝影是每位愛好攝影者中,最令人喜愛及普及的題材,欲求表現生態的奧秘及形態的美妙,應從被攝影之主體習性了解著手,如果在拍攝之前對這習性缺乏認識,則實際拍攝時,可能連題材的發掘都很困難,更談不上生態的描寫與動態的捕捉,所謂的「生態」是指在自然環境中,自由翱翔生活的鳥類,有別於一般飼養或鳥園中的鳥兒,吾在拍攝的過程中,必須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學習認知鳥兒生活習性,辨識鳥種都需要充沛體力及耐力,所以挑戰性極高,特別要注意的是,儘可能降低對鳥兒干擾次數,採取以自然的方式拍攝,並且抱持生態保育的觀點,心中不可存獨享的念頭而把生態破壞,不讓同好拍攝,筆者在拍攝鳥類生態過程中,也有許多辛苦與難忘之事,初攝白頭翁時,所有拍攝的預備動作都已完成就緒,靜待鳥兒回巢,但只聞鳥兒聲,卻不見鳥影,在盛暑之下,身穿雨衣雨褲及雨鞋,全副武裝趴在稻田之中,在等待的過程中,非常的難熬,要想拍攝到好畫面,甚至第二天、第三天再回原位苦等,但是在捕捉到鳥兒的那一剎那,那種雀躍之情,覺得苦等幾天的代價都是值得的。

三、拍攝器材

(一)目前國內使用的相機種類繁多,到底要用那一種才合適,這要看個人目前所持的相機而定,為顧及經濟和節省原則下,依筆者愚見,用可交換式鏡頭一三五厘米相機較合適。
(二)鏡頭的焦距以135mm~300mm為宜,低於此數所拍出的畫面太寬、主題太小,不能作高倍率的放大,過長則對焦困難,若用手持追蹤拍攝,可能連鳥影不知在那兒。
(三)大型三腳架一只,由於長鏡頭機身過重,無法手持拍攝,如想要獲的美好畫面,相機必須固定,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
(四)馬達捲片器及電子快門線,這種裝備使用的人不多,但在大自然拍攝鳥類活動時缺一不可。
(五)電子閃光燈,當天侯不佳,光線不足時,可當捕光之用或凝固動作之用。
(六)拍攝鳥類生態大半在樹林或草叢之中,而有草的地方必有蚊蟲出沒,為了自身的安全,除了配備一般蚊蟲之外,最好穿上厚長的鞋襪和長棍一根,在安全上多一層保障。

四、結語

台灣的鳥類多半每年的四月到九月繁殖及孵育,從事生態攝影者,除了多閱讀有關資料外,還要不怕辛苦,經常到郊外尋找鳥兒的蹤跡,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性,一點一滴的記錄下來,其中的甘苦,若非身歷其境的人是很難感受的,筆者一位朋友亦是良師劉康旺先生,時常在精神或言詞上給予鼓勵,並告知一句話 「玩攝影並不難,只要用心去拍」,因這席話讓筆者無怨無悔的走上攝影的「不歸路」,此外,我也要感謝內人,在六年前送我第一台相機,開啟了攝影天地的門窗,並把家務打理好,使我無後顧之,如果透過我的鏡頭表現,能激起更多人對生態保育的共鳴,是我衷心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