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攝影藝術協會<影藝專題講座> 吳紹同老師主講

主講人: 吳紹同老師
主 題:
仙鶴奇緣

時 間: 95年9月28日(星期四) 晚上07:30
地 點: 桃園縣攝影藝術協會會務中心:中壢市民族路二段134-2號

鶴的世界─吳紹同

 

為了將自然生態中的每一個面向忠實的呈現,生態攝影工作者往往需要偽裝自己隱身於生態之中,並需要時間漫長的等待,才能捕捉到自然中最“真實”的影像。這樣的過程,就如同其他媒材的藝術創作者一般,忍受過創作時的強烈孤寂,等待那靈光乍現的一刻,按下快門或提起畫筆,成就一件藝術品。而即將在鳳甲美術館所舉辦的「鶴的世界─吳紹同攝影展」的攝影工作者吳紹同先生,就是這樣一位追求“鶴的真實”的藝術家。

 

全世界的鶴類共有十五種,分別前往鶴原生地完整拍攝十五種鶴的人,全世界只有三個人,而吳紹同就是其中之一。此次的參與展覽的作品將涵蓋這15種類鶴的影像,並配合鳳甲美術館的展演空間,以拍攝時空搭配拍攝地點的方式,有系統的讓觀眾彷彿化身為吳紹同先生,一步一腳印的追隨著鶴的身影,完成這一段「鶴的世界」攝影之旅。

 

吳紹同自12歲時得到了一架膠殼BABY 勃郎尼(BABY BRONIE 127)相機之後,即與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攝影對他而言是職業也是營生的工具,然而在他退休後的那一年,竟然在黑龍江相遇了那群中國人俗稱「仙鶴」的丹頂鶴,這樣的機緣,徹底開啟了他從事攝影工作四十年來、始終尋覓純真唯美的心扉,從此便展開了他十幾年來追逐鶴的新生命。然而在追尋鶴的身影過程中,他也目睹到各地鶴的棲息地,在工業發達、人口增加的因素下受到嚴重的侵害,他便為牠們的未來感到憂心,因此他積極奔走,期盼能為保護鶴盡一份心力。所以鳳甲美術館特別邀請吳紹同先生,在「鶴的世界」裡為攝影、生態與環保等相關議題,為台灣的民眾,分享他多年的經驗。

 

鶴類在地球上的出現,遠比人類來的早,據化石的紀錄,已有四千萬年的歷史。另從不可記憶的年代起,鶴類也闖進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在我們的第一部詩集《詩經》中,就有了鶴的記載:“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總之,千百年來,無論是繪畫、雕塑、工藝,還是小說、詩歌、傳奇,我們總是把鶴比作吉祥、長壽、忠誠、高雅與健美的象徵。對於“鶴”,我們總有無限的遐想,但我們卻總只能在詩中畫裡追尋牠們的身影,現在透過吳紹同先生的鏡頭,我們可以深入鶴的原生地,探究牠們的生態與環境。雖然台灣並非鶴類的原生地,但是我們仍可藉由吳紹同先生所捕捉的影像,一窺全世界15總鶴類翱翔天際的丰姿。

 

 

「既使找不到贊助,把房子抵押,我也要把鶴的影像拍的更完美。」今年79歲的吳紹同眼睛炯炯有神的說著:真令人不敢相信,白髮蒼蒼、理著平頭的吳紹同,不像一般老人,在家含頤弄孫,或是在養老院,而是每年扛著笨重的攝影器材出國數次,追尋著鶴的蹤跡。「我希望在未來的六年,以“鶴的家庭”為主題能再把全世界的鶴拍攝一遍,並且推動生態保育的觀念,因為森林沼澤被過渡的開發使用,侵害到了動物、植物的生存,事實上也間接影響到了人類的生活環境及生存。」

 

 

1990年開始,吳紹同以攝“鶴”為主題,以六年的時間(1990年∼1996年),自費拍攝了大陸八種鶴的美姿麗影,完成後已花光了所有積蓄.還好國立鳳凰谷鳥園贊助其出版“鶴”攝影集一冊。

 

1997年起他開始第二期攝鶴六年計畫(1997年∼2003年),其尋訪拍攝世界十五種全鶴種,六年中,走遍十四個有鶴國家中的數十鶴鄉,拍攝到世界十五種鶴於牠們的原生地,於國內、大陸、美國、瑞士等地舉行“鶴”影藝術攝影展數十次,並宣揚保護自然生態,及愛護野生動物作代言.

 

今年吳紹同將以“鶴的家庭”為主題展開第三期六年的攝鶴計劃(2004 ~ 2010年),再以美妙的鶴影來打動人心,達成對生態維護和愛護動物工作的使命。在作品本質上,他仍是以攝影藝術創作為理念,以美為追求,呈現鶴的精神、神韻和內涵為主要訴求,並將各鶴種的生活,分為三個階段,包括牠們在繁殖階段中的愛情、婚配、生育繁殖、育雛.在家庭生活階段中的親情、覓食、遊嬉.在越冬階段中的遷徙、飛行、暫憩以及到達越冬地的生活情況.

 

從事攝影工作已經五十多年的吳紹同,民國14年出生在廣東順德,成長在上海,年輕時認識當時上海的藝術攝影家康祖藝、及在東南日報當攝影記者的康正平,受到他兩人的影響,開始學習暗房沖片、拍照。後來又到上海新華電影公司,在製片場當練習生,吳紹同就把拍電影所剩下來的電影底片,拿來練習拍照,同時也熟悉了電影的製作、拍攝、及攝影器材的操作,那時吳紹同強烈的愛國心,使他參加了青年團並有時為青年團拍照。

 

在青年團的引薦下,民國35年進入上海中國新聞專科學校就讀,同時在上海益世報當攝影記者,有一次吳紹同為益世報到上海吳淞口,拍攝日本軍艦進港的畫面時,卻被日本憲兵抓走,有一天一位日本軍官,審問他並且把他摔倒在地,但那位日本軍官忽然看著他說;他跟他的兒子一樣大,並想起他在日本的兒子。沒多久他就被釋放了,也逃過了一劫,在半個月後日本也宣布投降了。

 

在益世報當攝影記者其間,曾經跑過的新聞有江灣大爆炸、先總統蔣介石到上海,日本投降國軍接收上海、及隨同江蘇省主席王懋功巡視蘇北,及白崇禧將軍視察南通等。

 

民國36年吳紹同隨著孫立人將軍的部隊來到台灣,並在高雄鳳山的司令部擔任軍中新聞攝影的工作,民國43年又到台北的陸軍總司令部工作,民國44年進入國防部中國電影製片廠,負責新聞紀錄片的拍攝,當時他使用三十五釐米的攝影機,拍新聞紀錄片,包括國軍進駐南沙,823金門砲戰等,他所拍的新聞紀錄片,都在電影院放映(當時電影院在正式放電影之前都要先放一段具有宣傳味新聞影片)。

 

民國50年當時的榮工處處長嚴孝章非常重視工程的紀錄,就邀請吳紹同到榮工處工作,並成立攝影組負責工程的紀錄,於67年、72年得到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民國79年退休吳紹同當時他65歲,開始了他的自由攝影生涯,他先是專心投入拍攝大陸的青藏、絲路、東北、西南、等地的山水景色、少數民族的風俗民情,但他始終對自己的創作無法滿足。

 

民國80年初吳紹同再度到黑龍江,一次的無意中走進札龍自然保護區,首次看到曠野中自由自在的丹頂鶴,丹頂鶴的神采、氣質、無拘無束,有時展翅飛翔、有時群起覓食,這種瀟灑脫俗的神韻,令吳紹同感動不已。後來到貴州的草海,看到了生長在高原的黑頸鶴,俊美的身影、飛翔時的飄逸,使他又陷入了著迷及執著,並決心今生今世以「鶴」為攝影的主題。

 

吳紹同從退休後到民國85年之間的六年,為了拍攝鶴,到大陸十次,到過十一個省分及地區,並先後五十五次去過二十一個保護區拍攝鶴,不管零下三十五度札龍,或是海拔四七五零公尺的西藏,不論是泥濘的河灘,或是水深及胸的沼澤,都不畏艱險前往拍攝。民國85年以「鶴」為主題開攝影展並在大陸北京、上海、廣州、哈爾濱、齊齊哈爾、赤峰、武漢、招通等地巡迴展覽,及出版「鶴」攝影集。

 

民國86年開始前往歐洲、亞洲、澳洲、非洲等世界各地,在十四個有鶴國家的二十九個鶴鄉,前後拍攝達四十五次,世界上所有十五種鶴的影像,都已拍攝完成。並曾在美國舊金山加州自然科學博物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博物館及大陸各地以「鶴的世界」為題開攝影展,引起大眾對生態保育的重視。

 

吳紹同感謝上蒼給他一個健康的身體,讓他能背著笨重的攝影器材,到世界各地追求鶴之美。在攝影器材上,剛開始拍鶴時,他是用萊卡R型相機,機身一台為RE,一台為R5,鏡頭使用VARIO ELMARR2870鏡頭、70 ~ 210鏡頭,加上萊卡的原廠的2X增倍鏡,後來因為不夠使用,又加上一支萊卡超長鏡頭560/1.8,及一支輕便的GITZO二號三角架。在軟片方面,使用400度的負片較多(因為超長鏡頭甚吃光),有時在黃昏之際軟片也增感到16003000度,以滿足需要。

 

這幾年來,因為到世界各地拍攝,有時一趟停留時間短暫,為了爭取時間,改用自動焦的NIKON相機,機身是NIKON F5 F90x兩部,鏡頭有5080~200 ZOOMAF500 TC-20e 2x加倍鏡及GITZO三號碳纖腳架、快門線等,全部加起來重達十六公斤,在拍攝底片的方面吳紹同自稱是老式的步槍「單發點放」,見到好的畫面才會按下快門,「有時在山裡兩三天,一張底片都沒有按,這並不是節省底片,而是真的不合意。」吳紹同說。

 

拍攝「鶴」已經十二年的吳紹同,走遍世界各地有「鶴」之鄉,追求完美的「鶴」影像,也交到了不少朋友,領略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在非洲有人還甚至稱他為「鶴」人(Mr.Crane)。「愛鶴成痴、視鶴如子。」吳紹同藉著「鶴」得到了喜悅,也拓展了視野,他也希望藉著「鶴」的影像,激勵大家一起保護地球的生態及環境,也為我們後代的子孫,留下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