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歷史的目擊者--民國40年代台灣攝影記者作品展

他們是歷史的目擊者

--民國40年代台灣攝影記者作品展

They Are Eyewitnesses to History

--Photo Exhibition by Taiwan Photojournalists from the 1950s


展出地點: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AC)

Taiwan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Center

 

    期:975 10(週六) 64(週三)

開幕茶會:97510(週六) 下午230

會:97517日(週六)下午230

老、中、青三代攝影記者相見歡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策展人:楊永智

 

攝影記者這行業是非常特殊,就像台灣第一代攝影記者今年八十六歲的秦凱說;『我一生從事攝影工作很快樂,當攝影記者,就好像能坐在第一排看戲,是何其幸運及快樂。』美國著名的戰地攝影師 James Nachtwey 也說過;『我是一位證人,我拍的照片是我的『證據』。歷史慘痛的教訓,我用相機紀錄下來,我們不要忘記這些教訓,也不要重蹈覆轍。』台灣的第一代及第二代攝影記者,部分都已經逐漸凋零了,就像麥克阿瑟的一句名言;『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這些攝影記者前輩們,目擊台灣的歷史用相機紀錄了下來,他們是台灣歷史的見證者。

這次邀請的攝影記者前輩,只是早期台灣從事新聞攝影中的一小部份人,希望將來有機會能夠有更周全的研究及蒐集。

---------------------------------------------------------------------------------------------------

參展人:(依筆畫順序)

 

王小亭   1900~1983(1981)

老外都稱呼他『NewsreelWong ,中文原名王海升1925年-1937年間萬國新聞通訊社上海申報新聞攝影部主任、美國赫斯特新聞社、米高梅電影駐台灣特派員。

193777中國北平盧溝橋的中日軍事衝突(七七盧溝橋事變),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此時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淞滬會戰爆發是兩國之間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1937813日日軍向在上海的市區和郊區對中國軍隊陣地發動進攻,是中國和日本雙方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人投入戰鬥。

 淞滬會戰中日兩國全面戰爭爆發後,828日日本軍機轟炸上海火車南站,炸死候車婦孺二百餘名,王小亭衝到火車站時整個車站已經淪為一片廢墟,王小亭在現場目睹及拍攝,他用最後一點電影膠捲拍下了一個滿身是血的幼兒坐在鐵軌旁號啕大哭,後來他的膠捲由美國海軍從上海捎至馬尼拉,然後空運送至紐約。兩個星期後,這幅被冠名為“中國娃娃Chinese Baby”的照片出現在赫斯特報業系統的新聞短片和報紙上,並迅速傳遍世界各地,據《生活》雜誌的估計,有1.3億人看到過這幅照片,這張照片中殘破的戰爭廢墟、死傷者與哭泣的小嬰兒影像,震驚美國輿論界,這張照片成為在中日戰爭史甚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所具有的某種象徵意義,並且有許多人認為,該照片是美國民眾從支持日本「進出」中國到反對日本侵華的關鍵。日本轟炸無辜的平民,美國羅斯福總統向日本提出抗議,各國也紛紛譴責日本的行徑。而日軍也高額懸賞捉拿王小亭,他被迫逃往香港,後來輾轉來台灣居住,為米高梅電影駐台灣特派員。

 

王之一   1920~2007

上海中國生活畫報、台灣新聞攝影社、創辦巴西第一家僑報巴西僑報1985年退休,1986年到美國居住,著有八德園攝影集、我的朋友張大千、餐巾紙的故事等。

 

出生在上海的王之一,1942年自上海進東京的日本大學藝術系攝影科,畢業後

先在日本、後回中國、台灣擔任專職攝影記者。1946年上海生活畫報派他來台灣收集資料,後來在台灣成立台灣新聞攝影社,供給大陸及台灣各報刊新聞照片及資料。

與臺灣攝影家張才和鄧南光等人結識成為好友,其中與張才的往來密切,因為他們都是第一代中國人留學日本的攝影專科留學生。1947228事件他記錄了當時暴動及死傷,還被抓進拘留所審問,差點沒命,目前能找到的228事件現場影像大都是由王之一先生所拍。

1954年去日本東京仍任攝影記者,1956年應畫家張大千之邀去巴西旅遊後移居當地,1960年創辦《巴西僑報》,1986年退休後移民美國,住在洛杉磯。

(資料參考自蕭永盛所著影心、直情張才一書、王瑞所寫的王之一)

 

伊夢蘭    1930  

攝影新聞、僑光社、新聞局、時事通訊社、泛亞社。

 

1958年進入攝影新聞當文字兼攝影記者並學習新聞攝影,台灣女性最早的文字兼攝影記者,在男性為主的攝影記者圈裡一起跑新聞,常常是新聞採訪場面裡唯一的女生攝影記者,也曾經採訪過金門砲戰,在泛亞社任職30多年後退休。

 

朱汝瀛    1936

泛亞社、民族晚報、台灣時報。

 

朱汝瀛在民族晚報擔任攝影記者,當時報社攝影記者人少,因此許多新聞事件都有參與拍攝,並且長年守立法院採訪拍攝萬年國會老立委、黨外時期立委、民進黨成立、民進黨執政後的立法院生態,直到退休。

 

吳紹同     1925

上海中國新聞專科學校、上海益世報、到台灣任軍中新聞攝影、中國電影製片廠、榮工處攝影組。

 

退休後拍『鶴』專題於歐、亞、美、澳、非五大洲攝鶴,完成世上所有15種鶴的拍攝,被稱為『鶴人』,因為眼睛視力的問題現在改拍駱駝專題。

吳紹同在上海益世報當攝影記者其間,曾經跑過的新聞有江灣彈藥庫大爆炸、蔣委員長到上海,日本投降國軍接收上海、隨同江蘇省主席王懋功巡視蘇北,及白崇禧將軍視察南通等。在中國電影製片廠當時他使用三十五釐米的攝影機拍新聞紀錄片,包括國軍進駐南沙,823金門砲戰等,他所拍的新聞紀錄片,都在電影院放映。

 

姚克明    1928~2005

泛亞社、英文中國日報、工商時報。

 

1950年進入泛亞社當小職員,當時泛亞社是供應日本及亞洲各國新聞文字及照片,後來在泛亞社看了不少美國攝影雜誌及大眾攝影雜誌、時裝雜誌等,對攝影產生興趣,自己買了相機自己摸索,41年也跟張廣基學攝影,後來也開始拍新聞照片,那時照片發稿都是寄到日本總社,在泛亞社做了10年。後來到英文中國日報(China News)當攝影記者,1975年中國時報老闆余季忠在英文中國日報,看到姚克明一張火災現場一隻狗跑了出來的新聞照片非常喜歡,就託人去把姚克明找來中國時報當攝影記者,他後來被調到工商時報當攝影記者,直到1996年退休。

 

姚琢奇   1929

中國勞工通訊社、中國時報、美國合眾國際社(UPI英國路透社(REUTER)、軍事新聞研究會會長

 

曾經拍過早年來過台灣訪的各國元首、採訪823砲戰在密集砲火中求生、搭乘軍用直昇機墜落山谷命大生還、拍過國際級的大明星等,他曾經是台灣第一位乘過F-104高性能戰鬥機的攝影記者,也是台灣第一位傳給國外彩色新聞照片的攝影記者。

 

浮雲    1929

自立晚報、台北攝影記者聯誼會會長。

 

浮雲在當時的台北攝影記者圈裡,他的嗓門大、個性直爽,常為攝影記者仗義執言、爭取權益,因此有『浮老大』的稱呼,他做台北攝影記者聯誼會會長有好長一段時間,連新聞局的官員及情治單位都要敬畏他三分。

 

秦凱    1922

良友畫報特約攝影、南京中央社、美國CBS電視新聞、大世界旅遊雜誌顧問、美國Photo Vision雜誌旅遊專欄、達拉斯C-Weekly旅遊雜誌專欄、、過去十年裡在美國在新疆、西藏、青海、貴州、東南亞旅遊攝影。

 

秦凱1949年隨著中央社到了台灣,秦凱是台灣第一代的攝影記者,他曾經採訪過大陳島撤退、古寧頭戰役、花蓮大地震,及當時外國元首訪問台灣等大事,後來秦凱辭掉了中央社的工作,1953年擔任美國CBS電視新聞駐台代表,1958年在國立藝專教書,1966年開設文華廣告及格蘭廣告公司直到退休。

 

 

張廣基   1915~2000

國際新聞社、泛亞社、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美國時代生活雜誌。

 

張廣基早年是學電機,本來要投入科學的領域,最後卻成為國際攝影記者,而馳名中外,被曾經國際四大媒體禮聘為駐台特派,並為合眾社(UPI)、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美國時代生活雜誌(TIME LIFE INC.)等三大媒體同時任職駐台代表,達半世紀直到退休,在華人的世界裡他是第一人。他因緣際會在『救總』時常關懷社會底層,以拍攝同情人間的攝影作品,得到了泛亞新聞社的肯定,禮聘為駐台代表,又被美國NBC電視公司,聘為駐台代表,並採訪了大陳島撤退戰役一江山及韓戰,通過國際媒體向全世界報導戰況,然後美國Time Life又正式聘請為駐台代表,張廣基在1957年劉自然事件及1958年的823金門砲戰及92海戰,最為經典的戰地攝影報導。張廣基在跑新聞,都一手扛著笨重的攝影機,及脖子掛著照相機,同時拍影片及照片。張廣基以國際媒體記者的身份把台灣的新聞事件,傳播到全世界各地,他成為台灣的世界之窗。

 

莊靈   1940

臺灣電視公司、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理事長、2003年榮獲吳三連獎、世新大學兼任教授、臺灣攝影博物館籌備會召集人。

 

1965年考進台灣電視公司擔任攝影記者,台視是當時台灣唯一的電視公司,當年電視公司的攝影器材,還是使用膠片拍攝,器材非常笨重,後來慢慢才改成磁帶,莊靈曾經攜帶笨重的攝影器材,跑過慕尼黑奧運、曼谷亞運、十大建設紀錄、西門町新生大樓發生大火等大事件,那時在國外採訪時拍完新聞後還要將膠片寄回來沖洗後播出,這個過程也是非常不容易。莊靈在扛著笨重的攝影機跑新聞時,都會帶一台相機拍照,在用攝影機拍新聞時,也用相機創作及記錄。

莊靈一九七六年出版的「攝影藝術散論」,除了引介西方攝影思潮與創作現況,也深入剖析國內前輩大師的創作理念,並且介紹新興攝影藝術團體的表現,對於當時國內有志從事攝影創作的青年學子,產生極大啟導作用,他從一九七一年起即獻身國內攝影教育,他先後在國立藝專、銘傳、文化及世新大學講授攝影課程,三十年來作育專業攝影人才無數

莊靈一生從事攝影創作近五十多年不僅未曾間斷,並且迭創新境;尤其奉獻國內攝影教育為期超過三十年,可以說早與台灣的攝影發展融為一體,對於我國攝影界近年來逐步朝向自由、多元、充滿創意的良性發展,堪稱貢獻至鉅。

 

 

郭惠煜   1930

中央日報任職46年。

 

在民國5518日,當時的中共解放軍吳文獻、吳珍加及吳春富三名駕一艘登陸艇投奔馬祖,這是中共第一次有船艇投誠,當時郭惠煜及其他攝影記者拍完這三名反共義士在馬祖的情況後,目送他們搭上這架信天翁式水陸兩用機離開馬祖,但沒多久這台專機卻遭中共米格機擊落,專機上包括三名投誠的共軍共有十七人喪命,幸好當時郭惠煜沒有搭他們的飛機,逃過了一劫。

 

郭琴舫   1913~1999

上海美術專科、良友畫報特約攝影、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特派員擔任戰地攝影記者,經常冒著槍林彈雨出生入死攝影報導、上海新聞報、中央日報、台灣第一位報紙的專職攝影記者、全國美展攝影金牌獎、台灣新聞評議會第一屆新聞攝影首獎。

 

郭琴舫是拍攝蔣介石新聞照片歷史最悠久的一人,多才多藝的他是一名拳擊好手、業餘畫家,並擅長人物速寫時常為其中央日報的人物專訪速寫,其國畫山水作品先後在星、馬展出。

 

陳永魁   1924

公論報、省政府新聞處、中央社。

 

陳永魁當年在省新聞處時,1954年嚴家淦出任台灣省主席,陳永魁跟著當時的省主席嚴家淦上山下海,跑遍整個台灣本島及外島,到了中央社後,跑黨政要聞,蔣介石、蔣經國接見外賓及外賓來訪,他大都代表媒體拍照。

 

 

策展人 楊永智簡介:

報社、雜誌攝影記者、攝影主任、世新大學平傳系兼任講師、中壢市民大學數位攝影老師、展望會攝影志工。

 

-------------------------------------------------------------------------------------------------------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前輩老攝影記者的首次策展

撰文/蕭嘉慶(世新大學助理教授、台灣攝影藝術學會理事長)

文字閱讀慾望降低、網路視覺化盛行,導致當今的影像傳播事業愈見蓬勃,然而,平面媒體全面走向「蘋果化」:狗仔與煽色腥齊飛,讀者與攝影共沈淪,也無可逆轉,相對之下,一點一滴地,攝影的經典價值逐漸凋零,終至無人聞問。

在這樣的背景底下,有一個很重要的攝影展就要開始了。那是資深記者兼報導攝影家楊永智企畫/策展的《他們是歷史的目擊者─民國40年代台灣攝影記者作品展》。

開宗明義地說,這個攝影展肯定有四大貢獻。第一,它把逐漸消失中的人和影像湊在一起,初步確立老攝影記者的地位;第二,鑒往知來、老幹新枝齊聚一堂,這個攝影展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得以讓老攝影記者的作品重新綻放力量;第三,讓(作為一個群體的)老攝影記者和新一代的攝影記者們得以體驗應有的地位感、歷史感與貢獻感;第四,讓台灣的廣大讀者知道攝影記者這個專業的傳承。

楊永智1982年開始當攝影記者,剛出道的時候,一些老攝影記者都還在線上,他看到這些攝影前輩平時在新聞現場並肩作戰,在發完照片稿子後,經常聚在一起吃飯,感情有如兄弟一般。這樣的聚會幾乎維持二三十年了,一直到前幾年才停止。

如果說,1939年從大陸來台之後,才開始擔任攝影記者的前輩,才稱得上「第一代」,解嚴前投入媒體工作的攝影記者視為第二代(例如人間雜誌的攝影群),解嚴後到八零年代之前入行的攝記是第三代,現今活躍在線上的記者則為第四代,那麼,屬於第二三代之間的楊永智,是有點少年老成,因為他不但是堅持報導攝影創作的非常少數,而且有時參加第一二代老攝影記者退休前後的聚會。

這些年來,最讓楊永智感動的是,有些老前輩持續創作不懈,有的還在繼續拍專題,只是沒有人把他們的故事說出來,把他們的作品報導出來,老攝影記者的作品、風采、價值或貢獻,無可避免地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凋零,甚至淹沒於新一代媒體震天響的噪音當中。

作為一位專業攝影記者,楊永智和第二三四代的所有攝影記者一樣,必須承受「三等公民」的差別待遇:在報社或媒體裡頭,地位和待遇永遠排名在編輯和文字記者之後。這是因為台灣媒體的發展緩慢,戒嚴期間,媒體限制報紙張數,有好一大段時間,平面媒體以文字掛帥,以為文字報導才是主體,照片只是填補版面空隙的東西,所以,文字記者和文編因勢利導,始終是編輯臺的老大,直間間接壓制了攝影記者的地位和生態發展。

如果說,愈重視影像內涵,就愈重視自己的專業際遇,或敏感於屬於自我專業的整體價值;如果說新聞攝影的最高表現是報導攝影,那麼追求報導攝影多年不輟的楊永智,早就決定以一己之力,為老一輩的攝影記者們留下歷史影像及故事,再加上老前輩們似乎不懂得為自己立傳,楊永智就自我編派這個任務就這樣歷經了六七年才完成第一階段,為這些前輩們開了這次攝影展。

《他們是歷史的目擊者──民國40年代台灣攝影記者作品展》的名單,都是赫赫有名的前輩攝影記者:王小亭、王之一、張廣基、姚琢奇、浮雲、郭惠煜、郭琴舫、姚克明、陳永魁、秦凱、朱汝嬴、伊夢蘭、吳紹同、莊靈。由於展場的空間非常有限,否則這個名單幾乎涵蓋了第一二代最有代表性的老攝影記者;就專業的程度、素養與作品的完整度而言,其實名單上的每一位記者前輩,都有足夠的份量舉辦個展,透過逐漸出土的第一二代老攝影記者的作品,我們可以確定: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我們更想透過影像創作的精神範疇來表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

 

淺談台灣5080年代的攝影記者和新聞攝影

撰文/莊靈 (臺灣電視公司、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理事長、世新大學兼任教授、臺灣攝影博物館籌備會召集人)

 

今年五月,由老友楊永智兄策畫了一檔,難得一見的攝影展覽,要在台北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AC)和大家見面;由於我也是受邀參展人之一,因此很樂意以那個年代自己也曾是台灣新聞攝影工作者和見證者的一份子立場,向讀者簡單報告一些當年攝影記者的狀況、當時新聞攝影在媒體上的呈現,以及對照今天的表現和影響。

我是民國五十四年(1965)十月考進當時台灣唯一一家電視台──台灣電視公司做攝影記者,而開始踏入新聞採訪這個行業的。當年台灣的媒體生態遠比今日單純,除了廣播和電視就是報紙。當時屬於官辦的報紙有中央日報、新生報,和南部的中華日報;非官辦的則有聯合報、中國時報和三家晚報大華、民族和標榜本土理念的自立晚報,還有兩家英文日報以及一家以刊載圖片為主的攝影新聞報。由於當時還在戒嚴時期,社會十分平靜,而各報和電視台的新聞攝影採訪工作也大都能在井然有序的情況下進行。當時曾經與我先後一起跑過新聞的攝影記者前輩,有王介生、郭琴舫、郭惠煜(中央)、秦凱、馮國鏘、陳永魁、劉偉勳(中央社)、姚琢奇(中時)、王萬武(聯合)、趙次淵(中華)、伊夢蘭(泛亞社)、浮雲(自立)、姚克明(英文中國日報)、劉勛(英文中國郵報)、卓柏輝(攝影新聞)等人,今天除了幾位過世者,已經全部都退離新聞工作崗位。

從六○年代到七○年代,台灣的新聞媒體對於圖片(攝影)並不十分重視,幾乎所有報紙上的新聞圖片,除了特別重大的事件(譬如少棒贏得世界冠軍,或者區運會),平常一個新聞版面上難得見到照片;即便有個一兩張,圖幅也不大,而且大多是授旗、頒獎、會議、交接、機場迎送等的儀式性紀錄,較少從人的觀點切入,或者具有較大的創意和表現力。而對於我所服務的電視台,每天固定的電視新聞節目,也只有中午和晚間兩次而已。(這種情況一直到中視和華視先後開播之後,才在彼此競爭的良性互動中有了明顯的改變和進步。

到後來,真正造成報紙和電視對新聞攝影重視度及使用量大幅提升原因,一是解嚴,一是有線電視的合法化。前者使報紙的張數和家數都大量增加,因競爭和滿足讀者需求而逐漸擴大圖片版面和數量,甚至必須增加攝影記者的設備和員額。而後者則使國內的電視生態,從寡占到瘋狂搶進,讓原本有限度的電視新聞時段一下子膨脹到全都成了新聞節目,從而造成為提高收視率而不惜犧牲新聞的原理原則,甚至違反新聞倫理和道德,家家搶拍競播「羶色腥」的新聞畫面,為害社會人心。

如果拿六○、七○年代台灣的新聞攝影和今天相比,在數量上固然遠遠不及今日,不過從品質上看,卻遠比今天要來得純淨的多。也許在今天看來,這些現象都是因台灣社會發展而必然產生的陣痛和代價,談不上絕對的好壞和對錯:但是當我們這一輩以及比我們更年輕的一輩甚至兩輩的朋友們,看到這次這些展出的前輩攝影記者們的攝影作品時,相信你不僅會緬懷過去,或者對那個年代發生的人與事感到好奇:一定也會通過這些影像,對那個年代的社會增加一些新的認識和了解;或許也會對創造這些影像的攝影記者前輩們,油然產生一股發自內心的感謝和敬意吧。。

------------------------------------------------------------------------------------------------------------

 ■          展出地點Exhibition Address :

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Taiwan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 Center

10492台北市遼寧街45291

1 F, No. 29, Lane 45, Liao-ning Street, 10492 Taipei

Tel : 2773-3347     Fax : 2773-8779

E-mail : tivac@ms28.hinet.net

        開放時間  Open Time:

一公  Monday off

~   Tuesday ~ Friday 12 : 00 ~ 18 : 00

     交通指示Traffic Instructions :

  捷運木柵線MRT Mu-zha Line : 南京東路站下Get off at Nan-jing stand

   公車Bus Transportation :

   Chong-lun stop : 41, 52, 202, 203, 205, 257, 265, 276

   中興中學Chong-shing High School stop : 41, 52, 202, 203, 205, 257

   芝麻大廈Chi-ma Building stop : 74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