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攝影榮銜

江村雄 FPSC HON.FPST
                                         FPST  PSA★★★★★ 

  攝影同好檢測自已努力的成果或攝影水平,除了參加各項攝影比賽之外,榮銜甄試也是測試的另一條管道。
  筆者曾經在好友簡慶南先生的安排下,於南投縣立文化中心擔任專題報告,主題的內容為:『如何取得攝影榮銜』。在七、八十位攝影同好當中,由於出現了多位三十餘年的攝影朋友,他們依然精神煥發、興趣未減,從他們提出的許多關鍵性問題,不難發現榮銜已經在攝影界逐漸的受到同好們的肯定。
  談到攝影的榮銜,其實和珠算、柔道、圍棋…的段數一樣,只是鑑定個人攝影技藝程度的一項客觀方法。當然,也是攝影學會對於各級比賽評審委員遴選之依據;記得早期榮銜制度尚未普及,有些攝影比賽時常可以看到理事長親自帥領斡部或資深的會員,一起擔任評審。由於缺乏客觀的認定標準,而遭到參賽者質疑之窘境時有所聞。近年來,或許榮銜己經逐漸的受到攝影界之重視,這些現像似乎顯得比較少,可見榮銜還是有存在的必要。
  國內的攝影朋友較少與外國攝影界交流,或參與國際性攝影展。因此比較熟悉國內各攝影學會所設的榮銜,也就以此為追求的目標。可是每當翻開國外的攝影雜誌、專輯或比賽簡章,和名片交換,經常可以發現姓名之後有一串串英文字母的簡寫、這就是國際上慣用的『榮銜』:如美國攝影學會的“PSA5 Star Exhibitor”、FPSA、APSA,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的FRPS、ARPS,以及國際影藝聯盟的AFIAP、EFIAP、MFIAP…都是幫助我們容易導讀對方的攝影簡歷之用。
  我國的榮銜授與辦法起源於民國五十一年,由中國攝影學會首先設定。當時是以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的授與辦法為架構。此後,我國其他省、市、縣各學會均沿用這項模式制訂,卻因只設二個等級﹙贈與不算﹚,使一部份同好在獲得“F”之後失去再上一層的挑戰機會,無形中鬆懈下來,最後甚至於放棄了攝影實為可惜。
  攝影作品的表現大致包含技術與創作兩種層面;所謂的技術包括彩光、取景、構圖、表現的應用。當這些技術成熟之後才能談到「創作」。所謂的創作乃是當攝影者為了更深入的探究,將眼睛所看,心裡所想的,以獨特的見解表現於作品。因此,從攝影學會所擬定的兩個等級辦法分析,不難看出當初設計者的智慧與用心,授與的目的相當明確;希望投考“A”者應盡量在技術層面上發揮;“F”者著重於某些專題性的創作晨面有更突破性與獨到的見解。
  此次應主辦單位的要求,僅介紹國內的榮銜甄試。﹙沙龍積分因各會均另有詳細授與辦法、因此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以下僅以個人參與甄試和多次評審的經驗,提供給同好們做參考。
一、我國攝影團體常設的榮銜分為:
  1、贈與性質:攝影學會為了會務推動需要,對於高深成就之知名人士,不論國籍或是否為會員,如對於攝影藝術倡導事蹟昭著,或對本會之建立與發展有卓越貢獻者,可由榮銜審議委員提名﹙不接受申請﹚,在出席理事三分之二投票通過贈與“Honorary  Fellow ship”我國稱為榮譽博學會士、香港:榮譽高級會士、曰本:榮譽會員。﹝參考台北市攝影學會榮銜會士授與辦法﹞
  2、交換性質:為攝影學會與攝影學會聯誼之後,兩相承認,只要通過本會榮銜,並繳足對方費用即可授與相同的榮銜。例如:台灣省攝影學會和台北市攝影學會均與美國紐約攝影學會 ( 並非美國攝影學會 ) 辦理互換聯誼。我國有許多同好的榮銜中出現“FPSNY ”即屬之。
  3、成就性質:除少數有負面的傳聞之外,這項可算是較少人情與對號入座的成分,應該是獲得同好們的肯定,也最想追求的一項。它分為兩個等級:“Associateship”碩學會士,香港稱為初級會士,日本稱之為準會員﹝以下簡稱“A”﹞;“Fellowship”博學會士﹝高級會士、正式會員,以下簡稱“F”﹚。
二、甄試時該注意哪些事項
  1、作品分類:

(1)

攝影藝術理論類:簡章內容有詳細規定,有意提出理論類的同好,應該詳加研讀,依照規定提出相關之理論性文章。
(2) 藝術攝影類:包括黑白照片、彩色照片、彩色幻燈片。
  其中彩色幻燈片於評審時,由於不可能提供十二部幻燈機整套作品同時投射於銀幕,如照片類做整體性的評審,僅能以逐張受審,在互相呼應與連貫性方面顯得相當吃虧,除非張張極為精彩,否則以筆者的經驗,還是將這些幻燈片製成照片較為理想。
  2、照片的內容安排:
  通常的評審方式為上、下兩排﹝如圖一﹞“A”為十二張,“F”為16張。在甄試中 “A”和“F”最大的差別在於照片的內容。“A”以涵蓋四個題材最為常見,在技巧的發揮、連貫性的安排、內容的變化,似乎最為理想。色彩﹝彩色照片﹞、色調﹝黑白照片﹞除非是高色調,否則應飽和些並盡可能相近,提供調和而不散亂的視覺效果。此外,有些作品經過放大之後,表現張力、焦距、色彩、解析度不佳,因此在選擇照片時宜於多挑幾張,除了要張張精采之外,最後應該將其中最好與最差的割捨,使水準的差距縮小,以免破壞整體的協調。“F”既然已經通過了“A”的技巧肯定,作品更成熟當然不在話下,最重要的是應朝著「創作」努力,在某些專題上做更深入的探究,將自己獨到的見解表達於作品。讓評審者能感受作者的努力、用心。記得十餘年前台灣省攝影學會,黑白照片組有一位考“F”獲得全數高分通過,一直令我印象深刻;是
以庭園石板路為素材,主題雖然缺乏生動,可是能夠讓人感受作者於質感的描寫、用光、以及紮實的構圖,均有過人的眼光以及雄厚的功力。

  3、裱卡紙的顏色與大小:
 (1) 卡紙對於作品表現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黑白照片習慣採用米黃色,似乎與作品未曾產生衝突的現象。可是目前大多數為彩色照片,裱卡紙的顏色更是馬虎不得。在個人參與幾次評審中,曾經仔細觀察各地同好採用的卡紙色彩,感覺每當屬於黑、灰色系卡紙的作品整套一擺開,氣氛似乎顯得較為寧靜,每張作品好像在一個整齊劃一的團隊中等待檢閱,令人平添了幾分好感。
(2) 作品雖然是以長方形為多,可是卻有橫、直、大、小的不同。為求佈置時的上下、左右整齊,卡紙應可容納各種尺寸的照片為佳。﹝如圖二﹞

三、如何面對落選:
        既有競爭就有落榜,參選者必需先有心理準備。除了作品的水平外,運氣也很重要。比方說連續地通過了好幾位,而且一組比一組優秀,此時若出現一組作品的水準在通過的邊緣,那麼落選的機率將大為增加;相反的,如果連續多位水準低落,突然有一組也是邊緣作品,那麼通過機率可能大增。因此將落選當作是一種再努力的機會,相信也是福氣。以筆者的經驗:當民國七十一年同時通A會及B會的 “F” 時,C會卻遭退件,剛開始也覺得難以釋懷,可是自我檢討之後決定再努力一年,以同一專題送審還是落選,第三年才僥倖通過。後來將這些照片與第一年相對照,經過兩年的努力確實成長了許多。
        以上僅是個人之淺見,通過與否也只是證明階段性的水準而已。藝術本是一條無止境的道路。每一位同好在前段學習過程中,不論白天、夜晚、寒冬、酷暑、上山下海、翻山越嶺,吃盡了苦頭的實踐攝影,又得到處聽專家演講以吸取經驗,從攝影叢書取得一些專業知識,當這些苦均熬過來之後,好不容易的獲得了“F”  級的榮銜。理應朝著自己的個性、時間、環境繼續創作,把攝影當做是一種快樂的休閒活動。然而,有些同好卻在失去了再挑戰的層級之後,將相機束之高閣,遠離攝影,真是令人惋惜。

•國際影像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d•

 回上一頁